“450ml的点滴,一共是5971滴。”
疫情三年,政策出现调整后,环境似乎也开始变得动荡不安,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种“放开政策焦虑”——
“天啊,外面全是病毒,朋友圈全是感染的人,好危险!”
“我阳了吗?我什么时候会阳?我到底阳没阳?我怎么还没阳?”
“什么?突然就不管我们了?没有安全感了…..而且之前凭什么要管那么严,那么久?”
……
大多对于进入“开放”社会的恐惧,可以归结于三个关键原因——
①担心自己会感染或传播病毒。
②社交陌生,暂时失去了日常社交能力。
③心理上已经习惯了新的生活方式,不想再回到旧的生活方式中。
如果你也出现了一些不安和焦虑,这其实是正常的反应。
“幻阳症”
我阳了?我没阳?怎么还没有阳?
有一些被“阳性病毒”所包围的朋友,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如坐针毡,只要感受到身上一点不舒服就觉得自己一定阳了,俗称“幻阳症”。
比如身体稍有点发热就立马量体温,反复通过吞咽口水和说话来测试自己是不是“宝娟嗓”,不停测抗原来确保自己是不是两条杠等等…
在反复疑似感染的试探中,焦虑逐渐上升,越来越感到心累和恐慌。
对于这些朋友我们想说的是——
①参与“病友群”的讨论分享,重获确定感
不管是已有症状,还是目前没有症状但依然害怕的人,都可以通过去对比不同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现在处于什么阶段,从而获得一些确定感。
②重视个体差异性,消除“重症焦虑”
每个人的体质和免疫能力都不一样,所以相对应地,身体在面对病毒入侵时的反应也不同。
所以,切忌将重症的症状和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一定意义上的联想和对比。
③只焦虑自己“最可能”有的情况,破除灾难化思维
当我们感觉确实很不舒服了,无可避免地开始焦虑自己的病情时,首先不去想最坏的情况会是什么,而是去想想“最有可能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是什么。
比如,刷朋友圈和其他社交媒体时,试着去观察一下自己能够了解到的最严重的那个人的状况是什么?
TA们跟我们自身的身体条件有什么相似之处?又有什么不同之处?
可能TA们在感染病毒之前,本身就有着一些基础病症(心脏病或高血压等等)。
通过这一步分析,得出一个较为理智的结果:我们听闻的一些最恶劣的情况,出现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是很小的。
最后,还想告诉大家的是,面对政策放开后的焦虑情绪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陷入焦虑情绪后无法自拔,错过了最佳自我防护的时机,或是给身心带来更大的创伤,这就得不偿失了。
希望大家都能够好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和心理,春天已经不远了。
原创文章,作者:777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anmengapp.com/n/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