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平时做事时,总提不起精神,感觉对啥都兴趣缺缺、得过且过:
上班摸鱼,上网课划水,没事就盯着远处发呆,回了家不是刷微博就是打王者…
总结起来就三个字:没意思。
这个现象不仅在我这几年里反复出现过,我也在很多不同年龄段的人身上观察到过。
其实吧,摆烂/咸鱼点也没啥不好的,至少人轻松,但人总有欲望,而且有时,你不得不去面对某些事。
所以说,不管是主动追求,还是被迫做事,都需要「稳定且长期」的做事动力才能实现。
关键在于,如何保持源源不断的做事动力,今天我们就聊这个。
01
不知道你做事的动力来源是什么:钱?家庭?兴趣?前途?装X欲?
我把做事动力大致归为3类:
内在价值:无论是否有人注视和监督,无论是否有结果/物质回报,你都无比享受做某事的过程和乐趣,抱着这种心态去坚持和钻研,很难不把事情做好。
成就价值:如果某件事不是特别难,比如学骑自行车,我们对完成它比较有信心,而且完成后还能被别人看到、夸奖、吹嘘,我们就会有动力去做。
工具价值:为了实现目的B,我们必须硬着头皮去完成不感兴趣的事情A,比如上班、刷题、跑步、省钱等,无法逃避,做是做了,但过程很难受。
从效果和持续性上来讲,我把3类动力按优质程度排个顺序:内在价值>成就价值>工具价值。
02
如果大家都利用内在价值去做事,那自然是完美状态,但这个不现实。
就拿打工举例,我们打工就是为了工资,但单把打工拉出来,估计很少有人会喜欢吧。
为了生存,打工无法避免,但如果我们每天都抱着上坟的心情去公司,还是长期的,那该多难受。
怎么才能让自己不抗拒,甚至是享受工作本身呢,我有一妙计:反着来。
当我们把工作(工具价值)做好,就会收获很多成就感(成就价值),成就感不断堆积后,你自然而然会对打工这件事产生兴趣(内在价值)。
当打工变为了内在价值驱动,而不是单纯为了工资,打工便不再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,反而会越做越上瘾,每天一睁眼就想去公司搬砖。
03
所以,怎么才能让我们不厌恶打工,从而把工作做好呢?
很简单:赋予其特殊意义。
抛开工资收入,赋予当下工作各种特殊的意义,有了意义,我们去公司便有了盼头,在公司做事也没那么抵触。
比如我是做留学的,每天面对睿智学生的各种问题,以及满屏枯燥的英文资料,麻了,看着屏幕自动发呆,难熬。
后来我突发奇想:如果今后我孩子有机会去留学,去哪个国家比较好,从小又该学些什么,找中介又该避开什么坑……
有了这些的特殊意义,我瞬间就对枯燥的工作有了兴趣,而且换个角度想,公司花钱让我来学习,还提供空调wifi,好人呐。
心态一改变,不仅我的专业水平和业绩有所提高,伴随而来的夸奖更是让我有了成就感。
一来二去,我还真以为自己是个留学行业的小天才,进而对留学知识本身产生了浓厚兴趣(不单单为了孩子)。
04
你看,我只是赋予了工作一些特殊意义,后面的改变却出乎意料。
我从每天坐牢式上班,看到电脑屏幕就头疼,变到每天都想到公司“学习”,收入也有提高,很神奇吧。
当然,上班这事儿只是我的个人情况,想必你也有不感兴趣(甚至厌恶),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事儿吧。
没错,就是你现在心里想的那件事。
不妨试着打通【赋予意义-工具价值-成就价值-内在价值】这个闭环吧,只要你愿意去尝试,生活给你的回馈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。
总之,问题是客观存在的,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啊,共勉。
原创文章,作者:777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anmengapp.com/13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