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生命仅剩一年,你打算做些什么呢?

这篇我们继续分享「成长专题系列」的《高7》,今天分享第二个习惯,以始为终,上一篇「积极主动」的链接可以点这里。

所谓以始为终,便是盯着内心那些最渴望的生活核心去生活,而非单靠一种生活重心。

说人话,作者建议我们时刻提醒自己要成为什么人,做什么事,过哪种生活,并带着这些目标去生活。

我先解释下为什么不建议大家单靠一种生活重心活着。

生活重心有很多种,比如物质、工作、名利、享乐、家庭、配偶、友谊、自我、斗争等,每个人追求不同,可能同时存在几个生活重心,但最热衷的生活重心只有一个。

先问大家一个问题:如果下午5点55,老板临时通知你留下来加班,你会怎么办?

偏工作的工作狂可能内心狂喜,欣然接受;

偏家庭的好爸爸可能纠结回家会不会太晚,不能陪女儿玩了;

偏友谊的好厚米可能直接拒绝,因为朋友们都到火锅店催自己啦;

偏自我的人可能看当天心情,如果没有其他特别重要的事儿,那就加加呗;

偏斗争的卷X可能会暗暗窃喜,打击同事的机会了……

你发现没,生活重心不同,做出的选择都有不同,但单靠一种生活重心活着,坏处有两点:

第一,当你偏重某个生活重心时,100%会忽略生活其他方面,比如我的父亲,特别喜欢社交、喝酒、打麻将,晚上10点前很少在家见到他,所以从小我比较缺乏父亲的陪伴。

第二,人都是喜新厌旧的,当你得到某样东西时,内心总有不甘,比如你好不容易赚到了票子,却没有建立过真正的友谊,比如有人把全部时间精力贡献给了家庭,夜深人静时,又渴望着更多个人发展。

况且,当生活重心这玩意儿不稳定啊,容易伴随我们年龄、境遇改变而随时改变,判断标准变了,相同的事,带给我们的情绪反馈截然不同。

总之,单靠一种/几种生活重心活着,压根无法给带给我们「持久而稳定」的安全感,所以我们靠什么活着更舒坦,或者说没那么纠结呢?

作者给出的答案是「原则」,他建议我们靠「原则」活着。

但我认真看了很多遍书,也没找到关于「原则」的具体定义是什么,他只是给了我们三个很模糊的答案:平衡,美德和生活核心。

我更倾向于生活核心这个答案,因为它最符合逻辑,其实把生活核心作为「原则」很好理解。

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:如果医生告诉你得了绝症,大概率只能活一年,你打算做些什么呢?

比如你最想成为什么人,做什么事,过哪种生活,这些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合在一起就是生活核心。

挖掘生活核心的过程也不难,找个无人打扰的角落坐下,拿出纸和笔,静静思考上面这个问题,然后写下你的答案,时间不限。

这里有几个思考的小秘诀,比如你可以想想擅长的事情 (自我意识),你感觉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(良知),如果没有限制你会做的事情 (想象力)。

我的答案有这些:1.给父母和家庭留下尽可能多的钱 2.对亲近的人尽量友善 3.到各地品鉴美食 4.尽可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(比如看书)5.给被我伤害过的人道歉 6.不再去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论 7.健康第一、工作第二 8.不再参加无意义的社交活动 

当然,以上这个挖掘工作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需要我们深思熟虑,几经删改,才可以定稿,甚至可能花费我们数周、数月。

像我昨晚就开始想这些问题了,写写停停,又开始增加,发现真不是一天两天就确定的。

但当我认真想清楚这些事情后,生活中很多让我为难、纠结的问题自然而然就消失了,再次回到上面那个老板让加班的问题,换做之前偏工作狂的我,可能会欣然同意,但现在的我,考虑的因素会更多:

加班有加班费吗?把加班的时间拿去陪陪父母家人会不会更好?回家躺着、散散步,貌似对身体健康更有利啊?

经过这一系列权衡,我发现选择加班不符合我的生活核心,我会找个无法拒绝的理由回复老板不加班,至于老板爽不爽,无所谓了。

而且相对于单个生活重心,生活核心更加稳固,没那么容易改变,能带来更多的安全感,我们做起选择也会更加轻松,洒脱。

遭遇身边人的阴阳和暗箭时,想想自己只有一年可活,身边这些狗屁倒灶的破事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,爱咋咋地,实在不爽就骂回去。

但“想要”和“得到”中间还隔着一个“做到”,如何以终为始,持续迭代,将目标细化,鼓起勇气去执行,都需要我们不断去熟悉、适应。

每个人情况不同,选择继续坚持以前的生活理念,还是鼓起勇气开始新生活,皆取决于个人意愿,选择本身并没有对错。

最后的最后,再给大家分享一句话:人有两次生命,当你意识到生命只有一次的时候,便是第二次生命的开始。

也许,这就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吧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777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anmengapp.com/112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

联系我们

400-800-8888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admin@example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