既然现实无法逃避,双赢则是唯一出路

本篇我们正式进入《高7》下半部分,习惯四,双赢思维。

还没看过「积极主动」、「以始为终」、「要事第一」、「情感账户」的朋友点红字传送。

恭喜大家,现在我们可以从「独立自主」迈入「相互依赖」阶段了。

双赢思维,即放弃你死我活的“零和博弈”,而是寻求他人合作,迈入双赢。

你可能会想,做人自私点,吃独食,再不济把自己照顾好,干嘛非得找别人合作?

先不说你想得到更多资源,只能通过融入群体进行交换实现,双赢则是唯一能够「长期稳定获益」的方式。

01

双赢不是技巧,而是一种人际交往的高效哲学。

细数我们的交往模式,有六种:双赢、双输、你输我赢、你赢我输、独善其身、好聚好散。

这几个模式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,什么场景用什么模式,根据当时情况而定。

无奈的是,在中国这个从小就鼓励竞争的文化氛围下,在大部分时间,我们都活在「相互依赖」的场景,参与着「被迫竞争」。

「相互依赖」指你得长期和父母、对象、孩子、同学、老师、同事、领导打交道,一起生活、学习、工作,无法躲避。

「被迫竞争」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,因为舆论洗脑、利益纠纷、理念不合,势必会产生压抑、冲突、践踏、怨恨。

既然我们无法摆脱“人间地狱”,又不能翻桌子,还想搞更多资源,双赢则是唯一出路。

首先,你输我赢、你赢我输肯定不行,打个麻将都有人闹得面红耳赤,老死不相往来,更别提和钱沾边的事儿。

其次,独善其善看似不错,但冷眼旁观是无法建立人际的,自然没有合作双赢,另外,双输这种拉人一起跳河的脑残行为更不用多说。

最后,我们只剩下两种模式,选择双赢,投入真诚和时间,筛选出「愿意」合作的人,大家一起做蛋糕,实在无法合作,大家好聚好散,这是第二好的交往模式,后面细说。

理性分析,我们想要在「相互依赖」的客观大环境里,获得长期稳定获益,双赢则是唯一出路。

02

想要双赢,我们得做好三方面的准备:双赢品德+双赢关系+双赢协议。

1/双赢品德

诚信:有坚定的价值观,真心理解并接受双赢的意义,说话做事发心正,一心奔着双赢去,知行合一。

成熟:在不自以为是,不委屈求全的基础上,加以对别人的同情心,属于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之间的一种平衡。

知足:相信资源是充足的,人人都有份,把别人看作「合作者」,而非「竞争者」,相信价值可以创造,而不是靠相互掠夺。

其实,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诚信、成熟、知足,其实他在人际交往中都用不着其他技巧了。

2/双赢关系

之前说到的情感账户,需要我们花时间和真诚去培养,双方有了基本信任,才有之后合作的可能。

3/双赢协议

事前:明确自己需求,理解对方需求,时机合适,把合作意愿告诉对方,你的态度越真诚、越积极、越投入,成功率越高。

如果对方同意合作,大家坐下来讨论,约法三章,落实好具体事情的负责人,避免之后扯皮。

事中:重视结果而非过程,重视结果而非过程,重视结果而非过程。

因为每个人做事理念不同,操心好自己这部分就够了,至于对方的事儿,充分释放对方的创造性和主动性,别指手画脚,除非对方主动求助,大家最后看结果。

事后:事儿做完了,亲兄弟明算账,有收益,大家按约定“分赃”,出了问题,犯错的人自己站出来,挨打要站正,下次注意(如果还有的话)。

当我们做到以双赢品德作为基础,以情感账户作为及格线,以双赢协议作为监督,双赢模式就跑通了。

至于之后是否继续合作,看双方感受,哪怕不合作,好聚好散得了,真没必要埋怨,或许下次还有机会合作呢。

03

双赢的理念和方法都清楚了,那我们该从谁开始呢?

书里没讲,但我从个人体验出发,建议大家可以从【亲人-职场-陌生人】这条路径走,从近到远,从熟悉到陌生,不断练手,依次推进。

亲人,比如你的对象、父母、青春期的孩子,天生自带的练手资源,如果有矛盾,先把宿怨结清,把情感账户掰正,再进行。

职场,利用不同眼光看待身边的同事、领导、下属,哪怕之前有矛盾,但至少双方认识,弥补和维护情感账户也有基础,之后,大家再想办法一起搞钱不香吗?

陌生人,找那些对你个人发展有帮助的人,比如那些和你关系不是特别熟的供应商、合作商、新客户、圈内大佬/中佬等等。

先从建立情感账户做起,虽然前期需要投入,有点辛苦,但当你的双赢对象越来越多时,不管是你出来单干,还是有其他打算,资源和底气都更足。

当然,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,你已经熟悉了习惯一、二、三,并因为这几个习惯,你已经在个人领域取得了一些小成绩。

毕竟,当你有价值,别人才可能和你合作,否则嘴皮说烂也没机会。

04

说到这里,可能有朋友还是内心不适应,过不了内心这个坎,比如自己对潜在合作对象有偏见,或者容易被对方的负面情绪干扰,导致双赢动作变形、破产。

这里我给分享一个「避免情绪干扰」的秘诀:对事不对人,万事好商量。

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「共同诉求」上,带着「共同诉求」去合作,你的精神内耗和情绪对抗自然就消失了。

这些「共同诉求」,投射在现实中有很多,比如提成、业绩、老板赏识、项目、利益、友情、亲情、爱情……

比如打工,大家出来打工就是为了利益、为了赚钱,把工作配合好、项目做好、客户服务好,才能赚更多钱,其他琐事都无关紧要,抱着这个目的去寻求合作,心态自然就变了。

比如男女朋友,双方都很在乎对方,却因为家务谁做经常吵,为了挽回爱情,双方不妨坐下来聊聊,你做饭、扫地,我洗碗、拖地、遛狗,我们分工,你看这样行不行。

比如父母催婚,本质是因为父母担心自己老去,孩子没人照顾,即便表达方式可能不对,但为了维护这段血缘亲情,双方坐下来谈谈行不行,可以相亲,可以帮我物色对象,但对象标准得参考我的意见。

你看,当我们放弃成见和情绪对抗,去追求「共同诉求」后,双方敌意消失了,事儿也做了,最后双方都得到自己想要的,关系还近了一步,完美。

05

对了,我再打个补丁,在我们在正式合作之间,不是先得和别人建立情感账户,或者说培养关系吗?

但当我们已经投资了不少时间和真诚,对方依旧冷得像块石头,或者说关系到位了,对方最不选择合作。

遇到这种情况, 我们也没必须去深究原因,更没必要恼羞成怒,大家好聚好散,说不定某天对方想通了,又转过头来寻求合作。

看到这里,可能有朋友觉得我太自私,这不就是纯纯的精致利己吗?

不不不,虽然两者看起来相似,但本质是有区别的。

精致利己是种伪装,得了好处就跑,实际上算是你输我赢的一种,后患无穷;双赢的发心是真诚的,并且最后都得了好处,还能长期稳定获益。

一个短视、一个长期主义;一个虚伪、一个诚信,怎么可能是一回事呢。

最后,我还是说下自己的感受,我发现阅读-理解-实践其实是三件事。

当你亲自实践书中的内容后,才能真正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意思,这种感觉太美妙。

在我实践完前四个习惯后,我能明显到自己变得更加独立坚强、积极乐观,能用更理性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各种鸡毛蒜皮,连以前看不惯的弱智同事也莫名看顺眼了。

现在我看谁都是「战友」和「预备战友」,大家朝着一个目标,把蛋糕做大,未来的日子似乎更值得期盼。

PS:《高7》过半,快结束,之后我打算分享经济学硬核神书《置身事内》,再之后,分享偏柔和的《吃掉那只青蛙》、《李诞脱口秀手册》、《小狗钱钱》、《我在北京送快递》、《学习技巧》,敬请期待~

原创文章,作者:777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anmengapp.com/107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

联系我们

400-800-8888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admin@example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